武胜县的清晨正好配资,总是被桑园里的露水打湿。王秀娥背着竹筐走进自家桑田时,指尖最先触到的是桑叶上冰凉的水珠 —— 这是她与桑树打了四十年交道的默契。如今,这些桑叶有了更精细的去处:最嫩的头茬叶送往蚕室,喂养刚孵化的蚁蚕;稍老些的叶片打成浆,做成桑叶面;而修剪下来的桑枝,正等着四川芝皇农业的收料车。
蚕室里的变化,是王秀娥最津津乐道的事。以前用竹匾养蚕,最怕梅雨季发霉,现在公司统一配发的恒温蚕箱,温度始终定在 26℃,湿度计的指针稳稳指在 70%。“你看这小蚕,白胖得像玉做的。" 她掀开箱盖, thousands of 条蚁蚕在鲜嫩的桑叶上蠕动,“技术员说这是 ' 智能控温 ',比老法子省心十倍,蚕儿成活率能到 98%。" 墙上的电子屏正播放着蚕儿生长进度,连哪天下网、哪天吐丝都标得清清楚楚。
展开剩余68%桑枝的旅程比桑叶更奇妙。在四川芝皇农业的粉碎车间,王秀娥看着自家的桑枝被 75KW 的机器碾成蓬松的木屑正好配资,与玉米芯、石膏按比例拌匀。“以前烧火都嫌烟大,现在 1 斤桑枝能换 8 毛钱,还能做成种菇的 ' 宝贝 '。" 她指着传送带上的菌棒说,这些裹着桑枝木屑的塑料袋,将在养菌车间孕育出香菇,而出菇后的菌渣,又会回到她的桑园当肥料。
丝绸车间的织机声里,藏着蚕儿的终极浪漫。王秀娥的儿媳李娟在这里当选茧工,戴着白手套的手指在蚕茧堆里翻飞,专挑那些重 1.8 克以上、无黄斑的优质茧。“这叫 ' 上车茧 ',每公斤能缫出 480 米生丝。" 她捧着莹白的蚕茧对着光看,丝缕在阳光下像流动的银线,“我们村的蚕茧现在能卖到 60 块一斤,比三年前翻了一倍。"
更让李娟骄傲的是车间里的 “丝路文化馆"。玻璃展柜里,从蚕茧、生丝到绸缎的蜕变过程一目了然,最显眼的是块印着桑枝图案的真丝方巾。“这是用我们自己的蚕茧织的,上个月在成都文博会上拿了奖。" 她指着方巾角落的小字,“每卖出一条,就有 10 块钱给村集体,用来修水渠。"
王秀娥的账本记得明白:8 亩桑园,桑叶养蚕年收入 2.3 万,桑枝卖了 9000 元,李娟在丝绸车间月工资 3500 元,“以前哪敢想,桑树能长出这么多钱来?" 最让她暖心的是,公司办的桑枝菌菇培训班,让她老伴也成了 “技术能手",现在管理着 2000 根菌棒,每天侍弄那些 “长蘑菇的桑枝",比打牌有意思多了。
菌菇深加工车间里,桑枝的价值被拉得更长。王秀娥看着工人将香菇切成薄片,经冻干技术处理后,变成能保存 18 个月的即食零食。“这叫 ' 桑枝香菇脆 ',城里超市卖 28 块一包。" 车间主任笑着说,这些零食的包装纸用的是桑皮纸,连油墨都加了桑叶提取物,“从头到脚都是桑的味道。"
傍晚收工时,王秀娥总会去村口的桑苗基地转一圈。这里的 “蜀桑 6 号" 是四川芝皇农业与农科院合作培育的新品种,叶片比普通桑树大 30%,一年能多采三茬叶。“技术员说这叫 ' 品种改良 ',我看就是让桑树更能 ' 干活 ' 了。" 她抚摸着嫩绿的枝条,远处的养菌车间亮起灯火,与丝绸厂的霓虹灯连成一片。
回家的路上,王秀娥遇见拉着蚕茧的货车,司机探出头喊:“秀娥婶,你家的蚕茧评上优质品了!" 她笑着应着,脚步轻快。晚风从桑园吹来,带着桑叶和菌菇的混合香气正好配资,她忽然觉得,这些年与桑枝桑叶打交道的日子,就像蚕儿吐丝 —— 看似平凡的日复一日,终究能织出闪闪发光的幸福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